基地概述: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1940年1月1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正式成立(亦称“前方鲁艺”“太行鲁艺”),1940年10月随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迁驻辽县上武村,因敌人残酷扫荡,1942年9月18日,前方鲁艺离开上武村,转换成多种办学形式,一部分人员回到延安,一部分人员编入部队随同作战部队开展文化工作,一部分人员转移到其他地方办学。基地介绍:
介绍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1940年1月1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正式成立(亦称“前方鲁艺”“太行鲁艺”),1940年10月随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迁驻辽县上武村,因敌人残酷扫荡,1942年9月18日,前方鲁艺离开上武村,转换成多种办学形式,一部分人员回到延安,一部分人员编入部队随同作战部队开展文化工作,一部分人员转移到其他地方办学。
门票价格
30元/人
红色资源
上武鲁艺旧址现存600余平米,其中北房60平米,为二层民居建筑,二楼墙壁北、东、西三面墙上有仍然清晰可辨的党旗、军旗、抗战标语等。据悉,这些艺术标语在众多鲁艺旧址中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辨识度和和文旅开发价值,被延安鲁艺校友会初定为“一级文物”,目前是左权县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晋中市文保单位,以后有望申报省保或国保单位。同时,上武村曾经有八路军129师轮训队、卫生学校、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本部等驻扎在此,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庚等先后在此作出重要讲话、留下授课足迹或作出反顽战等重要决定,遗存系列历史遗迹、文物旧址。
地位
一是旧址壁画中的“党旗”是我党“官方”绘制并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幅。上武鲁艺旧址壁画中的“党旗”是在共产党1942年4月正式确立党旗标准前,八路军规范绘制并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幅(山东农民保存的1931年的布制党旗是自己绘制的),这是全国目前发现留存至今的“官方”绘制的唯一一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二是前方鲁艺的艺术实践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实验田”和重要思想之源。前方鲁艺校长李伯钊回到延安后,毛泽东把她列为进行革命文艺谈话名单上的“第一人”;李伯钊和毛主席长谈了“前方鲁艺”这个革命文艺“大观园”的所闻所见所思(一说是长谈了“三天三夜”),对毛泽东后来系统形成革命文艺的指导方针、方法论和工作要求等有重要影响,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一个重要思想之源。
三是上武前方鲁艺是“国际的鲁艺”。前方鲁艺同志们在一线的生活战斗实践催生了很多生命力很强的艺术作品,带回延安展出后被周恩来看中带到重庆专门展出,成为驳斥国民党诋毁共产党“游而不击”的有力证明,同时深深打动了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美国人,他们带回美国后做成了口袋书,发给前线作战士兵人手一册,激励他们英勇杀敌,因此前方鲁艺不仅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上武村还有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宣传队等国际支援同志驻扎,相互交流、共同战斗,因此上武前方鲁艺也是“国际的鲁艺”。
四是为我党的文艺人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打下了重要基础。上武前方鲁艺为抗日部队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培养了一批重要的艺术骨干人才和文化干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坚守、战斗在党的文化阵地,并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院校的发展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鲁艺”凝聚的抗战精神一直激励着前方将士奋勇杀敌,团结起后方军民一致抗敌,一直到抗战胜利,其以“服务人民、服务时代”为特色的鲁艺精神也穿越时空,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实践性。
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行为在参观红色遗址或了解红色历史时,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历史和英雄烈士的牺牲精神。 不应当有游玩的心态,而应当以学习的态度去参观和了解。 在参观时,要保持庄重,不要随意触摸展品或留下乱扔垃圾的行为。 同时,要遵守参观规定,不要超越指定区域,以免损坏遗址或影响其他参观者。
2、保持文明礼貌
在参观红色遗址或参与红色研学活动时,我们要保持文明礼貌,做到不打扰他人,不影响他人的参观体验。 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尤其是在纪念馆等庄重场所,更要保持肃穆和敬意。 同时,要礼让他人,排队有序参观,不要插队或挤占他人的空间。
常见问题:
“鲁艺”学校旧址对现在有怎样的教育意义?比如音乐系主任朱杰民和戏剧系主任严熹等文艺战士,都在1942年的日寇扫荡中为保护人民群众牺牲,事迹感人至深,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朱杰民原名周极明,重庆合川人,毕业于重庆川东师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和3名同学徒步走到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11月被派往太行山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抗战工作,1940年1月前方鲁艺成立时担任音乐系主任。朱杰民曾和李伯钊共同演出歌剧《农村曲》,被誉为“八路军男高音歌唱家”;他深入群众学习并收集民歌小调,创作《鲁艺校歌》《我们要武装》《团结战斗》《持久战进行曲》等,长期从事音乐教学,为抗战根据地培养了一批音乐干部和人才;和群众打成一片,教唱群众抗战歌曲,在群众中有很强感召力和很高威望。朱杰民同志能文能武,在太行三年多时间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平时也是鲁艺加强自身保卫的首选人选,日军对太行区发动“春季扫荡”,实施“铁臂合围”时,朱杰民并派往八路军总部所在村帮助农民打游击、掩护群众。1942年2月3日深夜,日寇对八路军总部突袭,朱杰民在掩护群众转移过程中被日军包围,在和二十多名日军拼刺刀中壮烈牺牲。延安鲁艺在同年7月6日举行“抗战五年来殉难校友追悼大会”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专送挽联:“从军杀敌,以笔当枪,正义宣传,参与政治战;为国牺牲,血花齐撒,英雄楷模,是为艺术光。”
据不完全统一,上武鲁艺培养和曾经在上武鲁艺工作过的文艺烈士,就达10人以上,这是在革命文艺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传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时代而歌”的伟大鲁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