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教育基地
瓦窑堡会议旧址

瓦窑堡会议旧址

基地概述:

1935年10月中下旬,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之后,他们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的陕北“经济重镇”瓦窑堡,并于当年12月17日至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

基地介绍:

介绍

1935年10月中下旬,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之后,他们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的陕北“经济重镇”瓦窑堡,并于当年12月17日至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

红色历史

1935年夏秋之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进而灭亡整个中国。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为了对整个形势作出分析,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完整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十多人。

张闻天主持会议,并作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问题的报告,张浩作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决议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指出:当前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充当汉奸的中国人的惟一出路,就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决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党应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与方式,去争取这些力量到反日战线中来。决议指出,在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也应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利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应采取这样的策略。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

为了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议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分析了它的来源与危害,指出这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决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强调共产党必须以自己彻底的反日、反汉奸卖国贼的言论和行动去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反日运动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此外,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决议提出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等问题,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

23日,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同日,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行为

在参观红色遗址或了解红色历史时,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历史和英雄烈士的牺牲精神。 不应当有游玩的心态,而应当以学习的态度去参观和了解。 在参观时,要保持庄重,不要随意触摸展品或留下乱扔垃圾的行为。 同时,要遵守参观规定,不要超越指定区域,以免损坏遗址或影响其他参观者。

2、保持文明礼貌

在参观红色遗址或参与红色研学活动时,我们要保持文明礼貌,做到不打扰他人,不影响他人的参观体验。 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尤其是在纪念馆等庄重场所,更要保持肃穆和敬意。 同时,要礼让他人,排队有序参观,不要插队或挤占他人的空间。

常见问题: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有那些历史意义?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问题

在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下,红军向何方发展,是党中央亟待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党和红军领导人围绕军事战略问题,特别是红一方面军的发展方向问题,曾有各种不同的设想和意见。

瓦窑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1935年12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同日,根据他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向全党全军明确战略任务。

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

党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

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是:战略防御时,要执行积极防御,执行后发制人;战略进攻时,既要反对机会主义的估计不足,努力为扩大战果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要适可而止,波浪式的发展,有阵地有后方的发展。运动战是基本原则,主力红军大踏步进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

主攻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先渡过黄河东征山西,再视情况北进。

对政治策略最完整的分析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进一步阐明瓦窑堡会议精神。

瓦窑堡会议旧址纪念馆负责人描述当天的场景:“这天,坐落在瓦窑堡龙虎山下的西北办事处礼堂座无虚席,中央机关干部、省委市委各部部长、红军大学和中央党校的学员、各县县委书记共400余人聚集在这里,聆听毛泽东的报告。毛泽东身穿黑色制服军装,神采奕奕,站着作了这个长篇报告。”

毛泽东根据中央决议充分地说明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在这个统一战线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批判了党内在过去长时期内存在着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这些是党和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受严重挫折的基本原因。

同时,毛泽东唤起党内注意1927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引导革命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指出了蒋介石必然要破坏革命势力的趋势,这样就保证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环境中能够具有清醒的头脑,“在蒋介石的无穷欺骗和很多次的武装袭击中,使革命力量不致遭受损失”。

报告还指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

这个报告意义重大。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改变了过去“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但那次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集的,所以只能够对于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做了决议。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对于这类政治策略上的问题,毛泽东这篇报告作了完整的分析,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的纲领性文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全民抗战的转变,奠定了牢固基础。

东征播下抗日火种

为落实瓦窑堡会议精神,红军准备出师东征。1936年1月底,毛泽东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以解除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担心红军主力东征会影响陕甘根据地巩固的顾虑,统一了思想。

上一篇:羊马河战役遗址 下一篇:红色百年教育实践基地
团建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