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观古镇,原名南乐堡,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镇乐丰村,以道观“上元观”而得名。古镇北依汉水、南屏巴山,占地324亩,起于唐末宋初,为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5年)邑人进士、江西巡抚张凤翮倡建,距今近400年的历史,素有“千年古镇•汉水商堡”之美誉。上元观古镇集古建、红色、商贸、美食、民俗、宗教六大文化于一体,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豆腐制作技艺”,也是“汉中面皮”的发源地。
开放时间
1/1-12/31 全天开放
文化
上元观古镇是陕南地区少有的明清古建筑群,鸟瞰古镇,其布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四灵兽”之一的龟。龟在民间有昭寿瑞、镇邪恶等灵性,深刻地体现了纳吉避凶的文化理念。原有环形护城河及城墙构成古镇“龟型”轮廓,南门北门形成“龟首”和“龟尾”,东、西四桥分别构成“龟足”,南门外尚存两眼泉水,人称“龟眼”,南北向和东西向纵横交错的街巷则成为龟盖上的龟裂纹。当地人甚至还把上元观有名的白蒸馍比作“龟蛋”,把本地自产的黄豆芽比作“龟须”。这种“龟形”平面结构形式是我国“仿生学”古城镇规划的活样板。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当地民众追求长生、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优势
1、 优美的乡村农业景观
上元观古镇地处汉水南岸,巴山北麓,东西分别有汉水支流南沙河、干沙河绕村而过,北距汉江河不足500米,是一处背山面水的形胜之地。村镇以南的山麓地带植被茂盛,象征宗脉绵延,福气久长;三水环绕则意味着生气凝聚、财运亨通。依山傍水的古镇村落兼收山、林、水、土之利。周边田园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利于农耕,自古便是“米粮仓”。青山、绿水、村庄、田园与古镇老街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构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颇具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古典韵味和生态和谐之美。
2、 独具特色的古镇框架体系
上元观古镇作为陕南地区少有的明清古建筑群的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鸟瞰古镇,其布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四灵兽”之一的龟。龟在民间有昭寿瑞、镇邪恶等灵性,深刻地体现了纳吉避凶的文化理念。原有环形护城河及城墙构成古镇“龟型”轮廓,南门北门形成“龟首”和“龟尾”,东、西四桥分别构成“龟足”,南门外尚存两眼泉水,人称“龟眼”,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街巷则成为龟盖上的龟裂纹。当地人甚至还把上元观有名的白蒸馍比作“龟蛋”,把齐豆芽比作“龟须”。这种“龟形”平面结构形式是上元观古镇特色之所在,是我国“仿生学”古城镇规划的活样板。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当地民众追求长生、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上元观古镇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具备严谨有序的防御系统。古镇的东西南北原各有一个城门,其中东城门三层,其余的三个城门皆为两层,城门上留有枪炮眼,连接四城门的土墙顶部筑有炮台、观测孔,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城门、城墙与城河,将古镇围成一个四面闭合的独立空间。古镇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原各有一寺一堡,东面是莲花寺—徐家堡、南面是嵩山寺---刘家堡、西面是回光寺---龚家堡、北面是下元寺---王家堡。可互相呼应,便于战时进攻和防御,可谓“动一惊十,动十惊百”,外贼很难攻入。
3、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镇原始风貌
上元观古镇的空间构成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由民居构成,是居民家庭生活的场所,外部空间由街巷、场院、宗祠、戏楼、神庙、学校、井台、树木等构成,是村镇居民社会、经济、宗教生活的场所。
上元观古镇的东西南北四街为余、衡、申、屈四大姓氏居住,以宗族布局,以宗族管理村镇的规划、建设及日常事务,体现了宗族文化。与主街相连的是许多纵横排列整齐的小巷,其中错落分布着一户户历经沧桑的老宅院。保存较好的,是以慈禧太后的干女儿衡张氏故居为主的四合院建筑,即:新盛德、新盛永、新盛元、新盛祥、三义合、三福兴、衡家高房、衡家合号、衡家老号、衡家魁号、庆丰恒老字号等。上述老院子至今庭院讲究、雕梁画栋。可谓“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井,指天井;雕花,指的是随处可见的“三雕艺术”------石雕,砖雕和木雕。此外还有近百户古色古香的各式民居、商铺,如:老药店、老邮局、南北街供销社、老食品站、老文化站、老医院、老食堂、老米家以及余家、申家、屈家、林家等,都能体现出明清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镇村中的街巷、场院、宗祠、戏楼、神庙、学校、井台、城墙、城门、城河、桥头等公共场所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必到之处,是古镇的信息交流中心,也构成了区别于城市的、小而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在近400年的岁月中,经历过多少朝代更迭,世事纷扰。如今,这些公共建筑实体虽已大多不存,但却以记忆的形态顽强地留存着,许多老人能将镇上各处宗祠、戏楼、神庙等原有建筑形制、格局娓娓道来,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渗透到民间的文化深度,也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4、 丰富多样、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元观古镇是陕南民俗风情的典型代表。由于历史上大量湖广移民的涌入,为陕南的民风民俗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使得古镇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特色民俗及美食文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手工艺品制作,如:银器、铁器、刺绣、纸扎工艺等;(2)建筑营造技艺,如:土木建筑、石雕、根雕、木雕、陶艺等;(3)食品加工技艺,如:面皮、油花馍、齐豆芽、衡氏大曲、庆丰恒红豆腐等;(4)传统戏曲、音乐,如:衡家“五福班”秦腔、城固曲子;(5)传统宗教、庙会及民间演艺,如:风水堪舆、端公戏(傩戏)、社火、龙灯狮子采莲船;(6)老商号、作坊、店铺。如:新德生药铺、张家宽貨铺、老廉家黄酒坊、黄家银号、衡氏大曲烧房、庆丰恒红豆腐作坊、李氏弹花铺、李氏染坊等。尤其是古镇上的白蒸馍、齐豆芽、红豆腐、面皮、油花馍等小吃已经历时300多年,依然长盛不衰,印证了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汉江河里过帆船,好吃好喝上元观”。
另外还有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如:斩龙剑、金鸭子、鸭儿池、倒河桥的神话传说,上元观风水探秘;一代名宦张凤翮及其母亲的故事;民间传奇人物衡寡母告状的故事。
尤其是1932年12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进入汉中后,徐向前元帅在“庆丰恒”召开了由城固、洋县、西乡等县特委书记参加的“上元观会议”,决定在陕南、川北毗邻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上元观古镇还是重要的抗战物资生产基地,由中国工合及国民党军政部第八临时教养院在上元观设立妇女纺织指导分站、纺织训练班,纺织协会等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战。
四门四堡藏玄机。当地人称上元观古镇为“南乐堡”,创建者为明天启年间进士张凤翮。张凤翮卸任归里后,为解决当地散居百姓洪涝灾害和盗贼侵扰,亲自选定今上元观镇地势较高处建城堡。原堡城有城墙,开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各有两层城楼,连接四城门的土墙顶部筑有炮台、观测孔,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城门、城墙与城河,将古镇围成一个四面闭合的独立空间。古镇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原各有一寺一堡,东面是莲花寺、徐家堡,南面是嵩山寺、刘家堡,西面是回光寺、龚家堡,北面是下元寺、王家堡。可互相呼应,便于战时进攻和防御,可谓“动一惊十,动十惊百”,外贼很难攻入。张凤翮为官时政绩显赫,卸任后造福乡里,不仅创建了南乐堡,还亲力亲为兴修了几处水利工程,朝廷感念其功德,下旨在城固县城的正街修建石牌坊一座旌表他的母亲。牌楼虽毁,但“石牌楼”的老地名却延续至今。
宗族文化根脉深。上元观古镇的东西南北四街为余、衡、申、屈四大姓氏居住,以宗族布局,以宗族管理村镇的规划、建设及日常事务,体现了宗族文化。与主街相连的是许多纵横排列整齐的小巷,其中错落分布着一户户历经沧桑的老宅院。保存较好的,是以慈禧太后的干女儿衡张氏故居为主的四合院建筑,即:新盛德、新盛永、新盛元、新盛祥、三义合、三福兴、衡家高房、衡家合号、衡家老号、衡家魁号、庆丰恒老字号等。上述老院子至今庭院讲究、雕梁画栋。可谓“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井,指天井;雕花,指的是随处可见的“三雕艺术”——石雕、砖雕和木雕。上元观一带的人称衡张氏为“衡寡母”,至今还流传着“衡寡母告状的故事”,大意是讲衡寡母年轻守寡,在家族中受到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她不畏强暴机智维权,不仅打赢了官司,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赏和接见,并被慈禧认为干女儿。
百业兴盛渊源长。上元观古镇是陕南民俗风情的典型代表。由于历史上大量湖广移民的涌入,为陕南的民风民俗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使得古镇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特色民俗及美食文化。包括手工艺品制作,建筑营造技艺,食品加工技艺,传统庙会及民间演艺,老商号、作坊、店铺。尤其是古镇上的白蒸馍、齐豆芽、红豆腐、面皮、油花馍等小吃已经历时300多年,依然长盛不衰,印证了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汉江河里过帆船,好吃好喝上元观”。
上元观古镇除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存外,还有斩龙剑、金鸭子、鸭儿池、倒河桥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上元观故事”。
如今,身世传奇、秀丽端庄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上元观古镇,犹如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居于乡村、藏在民间,正在经受着岁月风霜的无情磨砺。她那住了400年、装满故事的老宅院需要修整复原;那些令她引以为豪的子孙们的精彩故事需要后辈们去发现、去书写、去传颂;那些融在岁月中的传统技艺、乡风民俗、生活智慧乃至恩怨情仇,是我们厚重的家园记忆,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