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央委员会指示,成立了以程子华为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吴焕先为政委的红25军,军司令部设在距洋县华阳镇5公里的红石窑村余家大院内。二十五军在华阳驻军期间,这里成为华阳苏区军事政治中心。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遗迹积极进行了保护。现存有房屋两大院11间,古柏44棵,当年红军用过的刀、枪100余杆,红军书写的标语及部分物品。2011年4月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省党史教育基地”。
红色历史
古镇烽火传捷报
华阳镇红石窑村余家大院,曾是风格独特的地主庄园。在红军到来之际,余姓地主连夜逃走,红二十五军便把司令部驻扎于此。如今寂静肃穆的大院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重现着86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创建于鄂豫皖苏区,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1935年2月26日,鄂豫陕省委响应中央关于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从根据地南部向西挺近,于3月8日到达洋县华阳镇。
红二十五军西征到达华阳的过程中,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二旅对红二十五军一路紧追不舍,为解除追敌的威胁,打开华阳地区局面,红二十五军决心消灭该敌。
3月9日,红军军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周密地部署作战计划,决定在华阳镇南7.5公里的石塔河板凳垭一带设伏,痛击敌军,由此打响石塔河伏击战。
3月10日凌晨,借着丛林掩护,红二十五军在几个山头设下埋伏。一路赶来的敌人得知红军已于前一天离开后,便放心地进入了伏击圈。突然,军号响起,埋伏在石塔河周围山头上的红军战士,从山林中猛冲下来,弹如雨下,杀声震天。
敌军突然遭袭,顿时惊慌失措,阵脚大乱。经过激烈战斗,敌军的两个先头团全部被歼,后边的一个团掉头逃窜。战斗毙伤敌军300余人,俘获4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大刀1000余把和轻重机枪、迫击炮、弹药等。红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红军来了天地变
“苏维埃,贫农团,分田分粮咱有权,红军来了天地变,吃人的世道全砸烂。”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展厅内,展示着很多华阳当地的红色歌谣,诉说着当时穷苦百姓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大力拥护。
以华阳为中心的洋县北部广大地区,地处秦岭腹地,群山交错,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便于作战、防御,适宜开展游击活动,是发展苏区的好地方。
石塔河伏击战一结束,红军就在华阳街三官庙前戏楼坝召开群众大会欢庆胜利。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在大会上颁布了《告国民党士兵书》,并在讲话中指出要建立起群众自己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红色苏维埃政权”,穷苦群众的革命热情立马被调动了起来。
到1935年3月11日,红军在华阳正式建立了华阳街、常家坝、石塔河、吊坝河、瓦子沟、红石窑、小华阳7个乡苏维埃政权,选出苏维埃主席、副主席8人,并选出土地、分配、组织、宣传、妇女等委员34人,苏维埃区域面积达1250多平方公里,户数1382户,人口4971人。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各乡400多名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了赤卫队。
华阳苏维埃政府根据鄂豫陕省委的指示,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消灭一切剥削”等口号,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在土改反霸运动中,华阳苏维埃政府共没收了60户恶霸地主的土地3200多亩,分给1000多户贫苦农民耕种,没收15户豪绅的粮食600多石,分给200多户贫苦农民度过春荒。
革命火种永不熄
距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3公里的烟家岭山峁上,建有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顺着228级台阶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大字下方,用金色小篆刻写着在这块土地上献出生命的228位烈士的名字。这些熠熠发光名字的主人,有一大部分是为了保卫华阳苏区红色政权而牺牲的。
3月11日,红军从各村积极报名的青壮年中选拔了30多人,加上红军伤员和战士共40多人,成立了华阳游击队,后游击队进行了扩军和整训,由原来的4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1935年3月19日,红军离开洋县,主力回返东部地区活动。红军撤离后,华阳游击队打击土豪劣绅,粉碎了敌人的两次重兵“围剿”。在第三次“围剿”中,终因数倍于我军的重兵追击、叛徒出卖、土匪偷袭等原因于1935年7月底解体,历时142天。
红军离开洋县时,军部直属一分队27人组成小分队留下坚持斗争,成立了洋县茅坪游击队。这支武装率领当地群众抗捐抗税,打土豪,开仓放粮,组织各村建立抗捐军,积极开展游击活动。同年5月,他们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二旅、第三十八军特务工作队及保安团、民团多次作战,因强敌围攻而失败,7月被迫解体。
华阳游击队和茅坪游击队解体以后,洋县武装斗争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地下党员孙鸿于1943年4月在太白山大包梁建立了秦岭游击队,对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有力打击。
红军在洋县播下的游击战争革命火种,在人民心中燃起了永不熄灭的火焰。红军离开洋县后,虽然敌人多次血洗,但干部和革命群众始终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