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口村。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逢源和”,这个清末商人留下的徽派建筑,不仅是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也是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办公旧址。袁家沟口村西接柞水、北靠商州,地处三县交界。20世纪初,这里土地瘠薄,十年九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豪劣绅盘剥尤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阮英臣、程家盛为首的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成立“大刀会”进行武力对抗,实行抗税、抗粮、抗捐、抗夫、抗丁的“五抗”运动。
红色党史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实行战略转移问题。会议根据中央2月指示信和6月、7月军事训令原则及程子华传达的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决定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并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立即实行战略转移。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的何家冲出发,进入桐柏山区。经过20余天的艰苦转战,红二十五军长驱900公里,打垮了2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12月8日,红二十五军从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入陕。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在洛南庾家河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出席。会议认为,鄂豫陕边界地区是三省结合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地理条件有利,适合创造新的根据地。
庾家河会议后,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红二十五军初步在郧西、旬阳、镇安、山阳四县边区建立了根据地的基础,扩军400余名,并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了独树镇、庾家河、袁家沟口等战斗,最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并先后建立陕南抗捐第一军、鄂陕游击司令部所辖的6路游击师以及豫陕游击师所辖的4个大队。1935年2月11日进驻山阳小河镇袁家沟口。2月15日在袁家沟口“逢元和”商号成立了中共山阳县西区区委。17日,成立了袁家沟口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18日,收编阮英臣“大刀会”,成立鄂陕第4路游击师,阮英臣任师长,夏云飞任政委。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鄂陕特委,统一领导已创建的两块苏区。4月,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山阳县小河袁家沟口成立,标志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成。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下辖镇安、五星县苏维埃政府及山阳县苏维埃筹备处、宁陕土地委员会及13个区、70个乡、314个行政村苏维埃政权。
鄂陕边区政府的成立,为红二十五军转战鄂豫陕提供了坚强后盾。由于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广大贫苦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不断扩大根据地,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不安和恐慌,调动兵力30余团,妄图消灭红二十五军和苏维埃政权。但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身处绝境而临危不乱,决定“哪一股敌人先到,就坚决消灭哪一股”。6月中旬,他们率主力部队离开荆紫关,绕郧西、过漫川,29日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一旅尾随追至商县黑山街附近,红二十五军上下一心,决定彻底消灭这股最为猖狂之敌,经过对沿途勘察,最终选定以袁家沟口为伏击战场。7月2日,战斗打响,在根据地群众和游击师的配合下,经过一天激烈拼杀,全歼国民党陕警备第一旅,毙伤敌300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及属下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0挺、长短枪1600余支,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7月3日,红二十五军主动撤离袁家沟口,第4路游击师随军北上。
红军主力撤离后,敌人对袁家沟这个“红军窝子”进行了疯狂报复,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根据地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历史不会忘记,青山绿水永远铭记着先烈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