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米家堡,是一处距今有100余年的窑洞群落,共有大窑12孔,每孔进深、大小各异。窑洞群由37岁的米养成1915年开始挖建,经过多年陆续建设,打造而成的。作为关中地区窑洞群落和民国时期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遗存,201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着眼文化遗产物质实体和承载价值的延续,积极谋划保护利用,2019年5月,启动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景区项目,2020年底完成建设。景区占地260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主要分为文物保护展示区、民俗体验区、情景游憩区、革命农耕区、综合服务区等。
交通站旧址为景区核心,通过加固支护,完成文物本体维修。在确保文物安全和风貌完整的前提下,以窑洞群落为载体,通过场景复原,再现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陈列馆突出“永远跟党走”主题,以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陕西组织在北起关中地委所在地旬邑马栏,南至蓝田厚子镇,建立的多条地下交通线为大背景,以中共富平组织在洪水、庄里、曹村、薛镇、老庙等地开辟的多条地下交通网线为脉络,以现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米家窑地下交通站为依托,充分展示无数地下工作者、革命群众和进步人士团结一起与国民党顽固派斗智斗勇,护送干部、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的光辉事迹。
红色历史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对陕甘边区的经济、军事封锁,党组织先后在富平设立许多秘密联络点,开辟多条秘密交通线,成为陕甘宁边区通往国统区的重要通道。在这一条条特殊的战线上,曾有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舍生忘死,一次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和碉堡哨卡,护送党和军队的领导人过关中,传送文件情报,给延安运送粮食和弹药,把有志的知识青年源源不断送往延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伟大贡献。
米养成的家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几十年间始终是党的可靠秘密联络点,曾掩护过郭兴、张仲良、宋子岐等大批党的地下工作者。为适应革命工作需要,他经过精心设计,在主窑内挖筑套窑,主窑顶上设计有暗窑,可作瞭望、射击用,在窑内开挖了通往野外的地道,以作遇险时疏散用。
1946年10月17日晚,中原突围后北上延安的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和二纵队政委任质斌等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来到米养成家。李先念坐在米家窑洞的炕上,与米养成谈笑风生。半夜在边区派出的精干武装分队掩护下,李先念一行安全通过封锁线,回到边区。李先念回到边区后赞扬说:“米养成是个很进步、有见识的人,能谈出许多革命道理。”
抗日战争时期,米养成的小儿子米忠全北上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米忠全回乡工作期间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48年春,米忠全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在药王山下,牺牲时年仅34岁。
红色文化1915年,岔口村米家堡人米养成为解决家中人丁增多、家境困难等问题,他主动从老家搬出至村北,依土崖开凿窑洞,另辟新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米家窑洞成为革命活动的联络点。米家窑洞原本只有2个窑洞,后来为适应革命工作需要,米养成多次扩修,精心设计,形成了由12个窑洞组成的窑洞群。窑与窑之间隧道相连,直通野外。主窑大门内增设二道门,两门之间挖有陷阱,大门之上挖有二层暗室,可瞭望和射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用。主窑后还有二层暗室,可对付来攻之敌。
1935年,米养成三儿子米忠全参加革命,担任地下交通联络员,在耀县(今铜川耀州区)、马栏地区以教书先生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8年关中分区司令部决定,将米家窑作为军事联络点。1942年,关中地委在耀县设立“柳林联合客栈”,米家窑成了“客栈”之下的一个重要交通联络点。其主要任务是转运物资、收集和传递情报,后来发展到护送革命干部。1946年10月,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等人化装北上,曾在此留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军事封锁,党组织先后在富平设立许多秘密联络点,开辟多条秘密交通线。以米家窑为代表的洪水地下交通站,护送南下北上人员达数百名。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是目前富平现存较为完整和具有代表性的交通站之一。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